有 关于王安石为什么被称为半山老人方面的知识,小编在此整里出来,给大家作为参考,下面就详细的介绍一下关于王安石为什么被称为半山老人的相关内容。
(相关资料图)
王安石为什么被称为半山老人
为什么说王安石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江西临川今江西省东乡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王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
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当于宰相,开始推行新法,但由于保守派的阻挠以及用人不当,导致变法失败,于熙宁九年罢相,此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自称半山老人的原因:半山是个地名,大概是王安石辞官归省后所居住的地方,因此说晚号半山。而且王安石晚年居住在白塘,这白塘距江宁城东门7里,距钟山主峰也是7里,所谓半途上处,故王安石将居室命名为半山园。王安石居其中,故自号半山老人。
王安石简介: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庆历二年,王安石进士及第。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
王安石为什么自称半山老人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被宋神宗升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累赠为太傅、舒王,谥号“文”,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有《临川集》等著作存世。
王安石用超前的眼光,变革中国财政制度;用坚定的信念,改变宋朝积弱局面;用苦辛的功名,背负儒家千年鞭笞。改革遇见了王安石,站在历史的洲头,不畏天命,不畏人言,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可是封建弊制未破,改革的初衷被歪解成了剥削民生的酷吏,不加赋而国用足的建策被传统推翻埋汰,改革没有得到充足的时间去验证,理想的七色花凋零在宋明理学的暴风雨中凋零。
王安石变法也是中国历史上争议最大的改革。争议在于,王安石变法40年后,北宋就被金人革了命,王安石变法是否应当为国家覆亡承担责任?
王安石变法以财经改革为核心,兼顾军事与科举改革。王安石借鉴了桑弘羊的国家干预主义思想,强化了政府对商业的干预,并试图开创借助金融资本扩大农业生产、增加财政收入的改革之路,实现国家利益与民生的双赢。
王安石变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并未实现富国强兵、制服“两蕃”的最终目标,随着神宗的去世、司马光等保守派的上台,变法归于失败。
变法虽然失败,但王安石没有失败。王安石超前的财经改革思想,令他与同时代的政治人物拉开了距离。王安石“矫世变俗”的抱负,“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勇气,清廉自守的品格,寄情山林的本色,以及卓著的文学成就、经学造诣,令他流芳百世。
《当改革遇见王安石》
——全国大学生组:倪振江
最新投票
关键词:
半山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