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经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实地监测,汀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负氧离子浓度超过每立方厘米1万个以上,空气质量达森林“氧吧”标准。监测到猕猴、白颈长尾雉、白鹇、黄麂等野生动物。新发现维管束植物物种2个新种、5个新分布种。
据了解,汀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组织完成了《福建汀江源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17——2026年)》的编制,并通过了国家林业局批复。汀江源保护区按照规划抓基础,投资300余万元建成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实现保护区进出口道路视频监控全覆盖;投资200多万元,建成保护区3.5公里生态宣教走廊、野生动植物标本陈列室,提升了保护区宣教能力;投资20多万元,采购安装100多台红外线感应照相机。
抓管护,维护良好生态环境。创新保护区管护体制,制定《护林员管理办法》,全区共划分18个护林责任区,组建一支36人的护林队伍和一支20人的专业森林消防队伍,结合视频监控保护平台,实现网格化护林,联防联动,保持了历年森林防火“零火情”、林业有害生物“零成灾”。
抓利用,探索保护发展“双赢”。保护区积极引导社区群众从“靠山吃山”向生态致富转变,促进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通过帮助群众在试验区尝试生态利用,建成林下种植仿野生灵芝100亩、三叶青120亩、姜黄50亩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年产值达到100万元以上。
关键词:
汀江
自然保护区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