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沙发的好处是什么呢?除了可以安放身体、给予温暖,还可以放置各种零碎杂物,甚至一段跟某人有关的长久回忆。所以,去买大房子时的见清,看见废品车上的那只破沙发,会有一瞬间的愣神。那上面,有太多和小晓有关的“从前”。
《后来的我们》这部电影的潜在观众,在记忆里或多或少都有过一两只破沙发。那上面堆放着青春、死去的爱情,或许还有对现实的不满。
结束一天的疲累,我与一位差不多年纪的女同事各自在朋友圈里晒电影票,同一部电影,不同的影院。另一位中年女同事跟说,明天去。
我俩都是单独观影——它不适合拖家带口地看。
就像刘若英的歌,给人一清如水的感觉,却总有一些点可以戳疼欣赏的人。
故事简单,人物也简单。总不过三个主角,演一段跟爱情、理想还有家与亲情有关的故事。
我不曾经历北漂的艰苦,没住过地下室格子间,与各色人等混杂为邻,所以体会不到林见清衣锦还乡、屡屡提及大房子时的解气。只是到后来,那个“乡”里,已经没有值得去见的人,徒剩布满灰尘的老屋和一堆那人用过的旧器物。
冲着爱情戏去观演的我,后来尤其记住了田壮壮饰演的父亲。他与小晓初见,我原本以为会起冲突,没想到,他顺顺当当接纳这姑娘。或许他觉得,在遥远的北京,儿子身边有个同乡姑娘照应,知根知底,即使她没爹少妈、没上过大学,又有什么呢?
他也有只破沙发,上面堆积着儿子二十多年的人生、对亡妻的回忆、林家餐馆、几位老友,后来,就只搁得下一只电视机。电视真是忠诚,无论是大屁股老式机,还是新的挂壁式。只是对于新式电视,父亲难于操控,他自己被“老”给控制了。

而他能操心的,不过是儿子的一日三餐。电话里问的是这个,回家忙的是这个,信里写的也还是这个。父亲与孩子,最后就剩这么点儿交流,因为,孩子的世界他不懂。
周冬雨饰演的小晓,和之前《七月和安生》里的安生太过相像。动荡不羁、率性而为,会骂人会喝酒,甚至连哭的模样都相像。那次看安生在荧幕上为七月的死痛哭,震惊于她的丑与真实。
这一次,周冬雨又在硕大的屏幕上,呈现她皱起的鼻子、哭红的嘴唇。在彩色时光里,她的眼泪只是一行行从眼角滑落,而在后来重逢的黑白世界里,小晓和见清都哭成鳖孙。
因为他俩知道彼此那段陪伴是押上全部力气的,即使没有这次相见也永远不会忘记。它结束在那么好的时光,小晓所预见的种种灰色可能——吵架、离婚、小三,都还没有出现。现在的相见是老天赏赐,但毫无裨益,只照见如今的黯淡。见清说,后来的我们什么都有了,却没有了我们。
如果不是与小晓见面,见清后来的生活也是彩色的。他拥有稳定的事业,大房子,娇妻与爱子,在北京这个异乡牢牢把根扎下去。那种彩色是混浊的,但是真切。与小晓相见,让他忆起故乡、青春、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爱情。那些彩色岁月,于如今而言,已经有童话般的色泽。小晓陪伴他的贫贱,鼓励他的理想,也串联起他与父亲的沟通。她是埋进真皮层里的疼痛,根本就没有遗忘的可能。
他们都犹豫着,要对过去有个交待。使用身体是最简单的方式,最终,两人没有这样做。聊过去,一起抽烟喝酒,诉说彼此的现在,分别时,相拥着道一声“再见”。
对于更多人来说,永不相见是“后来的我们”最好的结局,因为不能保证都有电影里那样不变的初心。
或许,在影院里落泪的那个人还有,却不能确定“我们”中的另一个,也有。用一场电影,祭奠从前的我们,不需要回应。
电影是根据“奶茶”刘若英的短篇小说《回家,过年》改编的,所以,火车或飞机总是停在冰天雪地里。“奶茶”在小说里写:“离家远行的游子,都知道回老家有一个任务,就是报平安。反正一年回家那么一趟,演个戏也不算太累。”在电影里,即使只有一张父亲的遗像,回家都是必须的。小晓回家得演戏,见清也如此,要让别人知道,自己过得不错、挺好。那个家,是每个人不能丢弃的破沙发,即使它不舒服,硌屁股,还是要一次一次回去、回去。

对于这只破沙发,小晓、见清及父亲有不一样的理解。父亲心中的家,是装满熟悉气味的地方,不在乎它的闭塞落后。小晓不停地左突右奔,一直想找个可以给她稳定生活的人。她想要个一蹴而就的家,就可以不再动荡。因为爱情,她选择陪伴见清从零开始,与她憎恨的穷作伴,做出巨大改变,只是爱情还是被生活打败。见清要的家,具体成一座大房子,把亲人安置在里面,任务就完成了。因为不同的理解,在最后,才有见清和父亲、小晓的争执,以及最终的分手。
家,是个多么寻常的字眼,却又让无数人思考寻找。破烂的出租屋,也曾经被见清和小晓称为“家”,因为那里有实实在在的爱情与青春。
应该有不少观众是冲着导演去观影的。 刘若英的名字就像一个承诺,即使不够精彩成熟,也一定足够认真。
听“奶茶”的歌有十几年,从《一辈子的孤单》到《为爱痴狂》再到《最好的未来》,这些歌基本上伴随我的婚恋过程。她的影视作品我也喜欢,从青涩的少女小渔,到龅牙“结婚狂”;从《似水年华》中寄情乌镇的英,到《人间四月天》里怅惘的张幼仪……“奶茶”唱歌、演戏、读书、写作,活成很多女人想要的模样,知性帅气,有才华,有实力。向往爱情,却从不轻易交出感情。
提到她,不能不提陈升。听陈升的歌在“奶茶”之后,他的歌可深情可搞怪,有好多次推荐给别人,听者并不认可,而我是真心喜欢那些如诗般的歌词跟呓语般的哼唱。
那期在无数网文里提及的《桃色蛋白质》节目,我看过,看刘若英慌张失措、无助落泪,看陈升吹起口琴,为她唱那首《然而》:然而你永远不会知道,我有多么的喜欢,有个早晨,我发现你在我身旁;然而你永远不会知道,我有多么的悲伤,每个夜晚,再也不能陪伴你……
他们的故事之所以一再被说起,就在于“发乎情,止乎礼”,彼此欣赏成全,但是绝不背弃责任。陈升要永远做给儿子备好早餐的好爸爸,对奶茶,像送一只风筝,升上去,剩下的是她自己的事儿。
最好的感情,一定会在彼此身上留下印痕。
刘若英记住师父对于音乐、工作、人生的教诲,成就后来的她。见清与小晓,在寒风里一起抽烟,小晓愿意自己有和见清一样的味道。
诗人拜伦说:若再见你,事隔经年,我将如何致意?以沉默,以眼泪……两百年过去,甚至再多年过去,我们面对从前,能给的也还是眼泪。当然,还要奉上后来的我们的成长。电影里,那只被丢弃的破沙发渐渐被镜头拉远,小晓和见清,都得拥有崭新的沙发。
生活在继续,没有了彼此,后来的我们,还要好好活着。
关键词:
沙发
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