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来满眼丰收景,又是一年丰收季。今年9月23日是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第一个丰收节。“丰收节”每年选在秋分拉开大幕,正是大地回馈农民辛勤劳作的时节。本报记者兵分四路,走进田间地头,闻一闻南京都市圈里的丰收味道,品一品农民丰收的喜悦,听一听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马鞍山和县“映霜红”冬桃压弯枝头
9月27日上午,走进和县功桥镇浩然家庭农场,映入眼帘的是漫山遍野的冬桃树,累累果实压弯了枝头。

在农场一栋简易房里,一筐筐刚刚采摘的冬桃码放整齐。桃子黄里透红,甚是诱人。浩然家庭农场主潘德平告诉记者,农场种植了120多亩桃、200多亩梨。其中,桃子种了十多个品种,现在上市的冬桃叫“映霜红”,是从山西果树研究所引进的新品种。“映霜红肉质爽脆,清爽甘甜,一吃就停不下来。”一旁正在挑选桃子的王女士接过话茬。王女士在南京做社区团购,听说冬桃熟了,她一大早从南京浦口赶到浩然家庭农场,亲自上门选购。“这次采购的1600多斤,已预售一空。后面几天还要再来采购。”
潘德平介绍,浩然家庭农场2015年成立,目前发展成为集养殖、种植和果树栽培等为一体的现代生态果蔬农业基地。为了提升水果的品质和口感,他引进高空测报灯,通过强光诱杀害虫,施有机肥,人工除草。在9月22日举办的马鞍山市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上,潘德平种植的桃梨获得“十佳名优农产品”荣誉称号。
有着“中国蔬菜之乡”称号的和县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大的菜园子,全县蔬菜种植面积45万亩,年产各类优质蔬菜瓜果120多万吨。“这些年和县的蔬菜越来越有名。作为其中受益者,我也要贡献一份力量。”潘德平说,除了提供技术培训和指导,他还帮助周边上百户贫困户和农民就业,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滁州琅琊老周枣园奶枣飘香
“别看现在满树都是枣子,过了国庆假期,就是满园子找枣子了!”9岁跟着父亲来到滁州的“小周”周忠伟,如今已经在老周枣园独当一面了。
2000年,“老周”周生斌带着一家从山东来到了滁州琅琊区关山村,他还带来了27个品种的枣树。“当时父亲带过来的枣树,无法适应滁州的水土,很多品种得了枣疯病。”周忠伟告诉记者,父亲花了十多年的时间,与专业技术团队一起提纯、筛选、培育,最终培育出了适合当地的优良品种——“关山一号”奶枣。
最初,一棵枣树的产量只有10斤左右。而现在,成年大树产量100-200斤/棵,枣园年产量可达20万斤。从奶枣鲜果到枣子酒、枣芽茶,再到农家乐,如今老周枣园已经形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规模效应,其中仅奶枣采摘年收入就达60万元左右。
“‘关山一号’枣树抗病、抗风、抗旱、抗涝,果实质地酥脆、肉多核小、甘甜爽口,枣树苗销往山东、江苏、河北、山西等全国数十个省,目前加盟老周枣园的农庄就有47个。”周忠伟介绍说,父亲是安徽省农民创业带头人,他们很乐意给有需求的庄园提供技术扶持,还可以回收加盟庄园的富余产量。
据悉,滁州市琅琊区坚持做优做强城市近郊特色农业,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上连市场、下连农户,实现农业全产业链升级增值,目前该区有各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182家、规上农产品产业化农头企业13家。今年以来成功举办采枣节、2021滁州琅琊·中国农民丰收节等推介活动20余场次,带动林果产品销售近1000余万元。
句容戴庄喜看水稻千层浪
金秋九月,句容天王镇戴庄村,一幅幅“稻田画”格外引人注目。
稻田旁建有观景台,登高望远,稻田画美景尽收眼底。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眼前一片金黄,饱满的稻穗低着头,扑面而来的是田野的清香。
“戴庄村有3000多亩水田。其中,400亩种糯稻,400亩种南粳,2000多亩种越光有机水稻。今年种了500亩越光再生稻,8月上旬已经收了一茬,10月下旬将再收一次。”戴庄村党委书记姚伟超对戴庄村水稻种植情况如数家珍。“全省最早育秧,最早插栽,一种两收增产增效。”他向记者解释,再生稻指种一茬能收获两次的水稻,即头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桩重新发苗、长穗,再收一季。戴庄村作为句容市唯一再生稻种植基地,在全国时代楷模赵亚夫的指导下,从育秧、施有机肥、田间管护到收割和售卖都拥有成熟的技术。
“再生稻亩产300斤左右,加上上一季亩产700斤,经济效益十分高。”姚伟超表示,通过增加产量的方式降低价格,让更多人吃上绿色健康的大米。此外,在赵亚夫的指导下,戴庄村今年还推出稻鸭共作,每亩田放养8只鸭子。鸭子吃稻田里的杂草,既达到生态除草目的,放养的鸭子也很抢手。
发展生态高效农业,让戴庄人切身感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姚伟超说,为示范推广戴庄村的优质有机水稻栽培技术和生产经营模式,今年他们在天王、茅山、后白三个镇6个村增加1500亩有机水稻种植面积,成立戴庄有机大米合作联社,做大做强“赵亚夫”有机大米品牌,让有机水稻惠及周边更多的农民。
常州金坛红香芋增产增收扩大影响
“又是一年丰收季,建昌红香芋提前上市!”近日,江苏省唯一获评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常州金坛区昌玉红香芋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蔡冬生,在朋友圈推广刚上市的建昌红香芋。他所说的建昌红香芋,是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其合作社的“健倡”牌红香芋,则先后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江苏十大人气地理标志品牌、江苏好杂粮金奖等奖项。
从工厂车间转行农业田头的蔡冬生,虽是半路出家,但一直心怀红香芋情结。“建昌红香芋要走出金坛,让更多的人知道它的好。”自12年前蔡冬生接棒父亲创办的红香芋协会以来,他以工业思维发展农业,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注重金坛建昌红香芋品牌建设、品质提升,其影响力也逐渐向周边城市扩散,“现在,我们的红香芋不仅本地人喜欢,很多外省市的人也都慕名而来。”
随着品牌知名度与产品美誉度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红香芋的种植中来。目前,协会会员种植3000多亩,带动周边1000多户芋农种植5000余亩。红香芋协会芋农的亩均收入也由原先的不足3000元,提高到10000元以上,户均增收5万元。
在规范运行协会工作的同时,蔡冬生始终不忘带领乡亲共走致富路。通过协会党员“一对一”活动,“三优先一提高”模式服务当地30多户少数民族和困难群众家庭,在收购价上每斤提高0.2元,让他们每亩可额外增收500—600元,同时优先吸纳他们到协会会员创办的合作社打工,每年增加务工收入3万余元。(许见梅 周飞 陈燕飞)
关键词:
回馈
劳作
规范
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