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九寒冬,铁岭市铁岭县李千户镇李千户村的村民却一刻也不得闲。在村民史宝中家的院子里,机器轰鸣运转,在几名农民的操作下,一些形状不规则的榛果正在进行筛选、脱壳。民房改成的厂房里,20余名农村妇女围坐在一起,仔细挑选着成堆的榛仁。
“像史宝中家这样的加工点,咱村大大小小有6个,主要是加工榛子采收后剩下的一些形状不规则、无法正常从榛叶里脱落的‘榛头子’。”李千户村党支部书记党俊海说,原本被扔掉或是晾晒后用来烧火的“榛头子”,在他们村每年能创造百余万元效益,带动近百名村民在家门口增收致富。
“这一创新的产业是咱村农民智慧的结晶。”据党俊海介绍,加工“榛头子”是村民史宝中首创的,他的想法完全源于日常农活。“十几年前,咱李千户镇响应市里号召,依托山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榛子产业,俺也跟着一起包山种上了榛子。”史宝中说,在榛子种植过程中,他发现,虽然大部分榛果被采收了,但还是有一部分无法从榛叶中脱落的榛果被遗弃。

“这些榛果虽然形状不好,但是里面的榛仁并无大碍,扔掉或者被烧了实在可惜,为啥不能利用起来呢?”带着这样的想法,史宝中开始钻研,他回收村民不要的“榛头子”,自己研究设备进行剥皮、脱壳,和家人一起对榛仁进行筛选。选出的榛仁拿到食品加工厂推销,没想到销路挺好。“剥了壳的榛仁,每斤可以卖到10元至30元。发现了这个商机,俺就在家里成立了加工点,专门加工‘榛头子’。”史宝中说。
史宝中加工“榛头子”赚钱的事传到村里,左邻右舍、亲朋好友都前来“取经”,只要是诚心诚意学习,史宝中都免费传授技术。他说:“市场需求这么旺盛,俺一家也干不过来,带着大家一起干,遇到困难也可以想办法一起解决。”
就这样,十余年间,李千户村成立了6家加工点,年收购铁岭及周边地区的“榛头子”350万公斤,加工榛仁20万公斤,年纯收入达100余万元。
废弃“榛头子”成了李千户村的“致富宝”,让近百名留守村民有了增收渠道。“每年秋收过后,俺就来老史家干活,一干就是半年多,每年都收入1万多元。”村民刘丽霞笑着说。(王晓波)
关键词:
榛子种植
废弃榛头子
致富宝
增收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