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污水下河,不仅要管住雨污水管的错接、混接,也要及时给雨水管道、暗涵进行“大清疏”“大体检”。《南京市城市暗涵整治及雨水管网清疏专项工作方案》明确,2020—2022年,实施清涵、清管行动,通过检测、修复、清淤以及加强维护管理等,保证管道排水通畅,减少雨天冲刷入河污染,实现清水入河,进一步提升水环境质量。如何实现这一目标,记者在雨花台区雨水管网清疏和暗涵整治中,见识到了这项工程的“绣花功夫”。
滨江而居的雨花台区水系发达,有长江、秦淮新河、板桥河、工农河等四大水系,这是生态优势、发展优势,但也面临着巨大的治水压力。秦淮新河、板桥河、工农河、江宁河等多条入江支流均设立了国、省、市考断面监测点,只要有污水下河,河道就不能长治久清。为摸排雨水管网、查清管网缺陷、梳理雨污混接点,通过修复、改造措施实现污水入网、清水入河,在市水升办、市水务局统一部署下,雨花台区启动了雨水管网检测清疏专项行动。

项目涉及360公里长的地下管道及设施,依据河道汇水范围、管网分布、排水流向,将全区划分为16个排水片区,结合河道水质情况和考核目标,检测清疏工程分两期推进。“今年启动的一期工程主要涉及农花河以北片区、板桥河流域五号街沟片区、柿子树沟片区、外院东西沟片区及蛤蟆石沟片区,7月已完成这五大片区124公里长的雨水管网的检测清疏任务,并于9月底在全市率先通过完工验收。”雨花台区水务局项目负责人刘光辉介绍。
124公里的雨水管网究竟如何体检和清疏?工程实施负责人、来自天津城建设计院的潘忠全介绍,首先进行雨水管网现状调查,综合运用仪器探查、水质检测、泵站运行配合、封堵调排等方法,对管网、检查井、排水口等工程设施进行摸排;然后借助管道内窥声呐和CCTV检测技术,查清管道是否存功能性缺陷或结构性缺陷。“结构性缺陷主要包括变形、脱节、破裂、渗漏、起伏、异物侵入等;功能性缺陷包括结垢、沉积、障碍物等。只要有这两种缺陷存在,就会影响管道排水功能和河道水质。”
据统计,工程实施中,共清出约3万吨沉积物,检查出了631处三级以上结构性缺陷、267处三级以上功能性缺陷以及164处片区雨污混接,并对井盖、雨水箅子破损,管道渗漏,污水直排等问题实施了即查即改。
“在对雨水管网摸排的基础上,还对污水直排、雨污混接、溢流污染、地表水倒灌、外水入渗等问题进行溯源分析,形成了排水能力的评估报告、问题清单及整改方案。”潘忠全说,通过一期项目实施,一批“老大难”问题得以解决 。
在对雨花经济开发区凤汇大道雨水管网检测过程中发现,管道淤积严重并存在封堵现象,造成该条道路在强降雨天气条件下易出现积淹水,影响了百姓出行。“摸清‘病症’后我们随即‘对症下药’。”潘忠全告诉记者,通过高压水枪进行管道清洗,同时派出蛙人下井清除障碍物,工程实施后,这里经受住了几轮强降雨的考验。
毗邻雨花南路的五一沟是一条泄洪通道,因污水下河且来源不清,影响了河道水质。此次“大体检”中发现康盛花园小区存在雨污水错接,随即进行了工程整改,让雨、污水各行其道。“此轮检测清疏专项行动通过对断头管、起伏管等问题的修测排查,完善了雨水管网数据,真正摸清了设施家底,为防汛风险控制和积淹水改造提供基础支撑;通过对雨污混接溯源排查,为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创建提供雨污混接整改依据;另外,通过管道质量和功能缺陷检测,也为后续管养和相关项目建设提供了决策参考,对于水质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刘光辉表示,根据一期检测梳理,124公里长的雨水管道共有486处“缺陷”可以通过非开挖技术修复,另有143处“缺陷”须通过工程实施修复。明年计划对剩余的11个片区近240公里的雨水管道进行检测清疏,并针对一、二期工程中发现的问题分类施策、予以解决,届时,雨花台区的排水管网将更加规范,水环境质量将进一步提升。(顾小萍)
关键词:
水环境质量
检测清疏
结构性缺陷
即查即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