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这幅《茶余饭后》讲述的是农人家庭饭后休闲,其乐融融的画面。”昨日,漳平市农民漆画院院长吴玉环告诉记者,这间面积不大的农民漆画院里,每天都有农民漆画师前来创作交流。
漳平新桥农民画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为更好推动农民画产业化发展,漳平市着力打造画乡特色文化品牌,出台了农民画中长期发展规划,农民画家创新创作活力得到激发,创作成果在全国农民画领域占有一席之地。1987年加入农民画学习创作队伍的吴玉环就是这方面的参与者、受益者、见证者。
如何在全国农民画领域做出特色?2016年4月,一场在漳平农民画院举办的农民画创作培训班为漳平农民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漆画师们发现,农民画的作画材料跟漆画特别搭,两者结合能找到一种崭新的语言,是一种双赢。经培训研讨,他们找到一个新提升点,既学到新技法,又找到提升农民画文化附加值的途径。
当年6月,省文化厅、省艺术馆和龙岩市艺术馆举办农民画创作群体漆画技艺实验班,以漳平20位农民画群体作为首批农民漆画实验对象。而学员创作的首批40幅农民漆画一经展出,即受到省内外文化界同仁的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为此,省文化厅、艺术馆又相继举办了多个培训班,吴玉环有幸参加了三期的培训班。
随后,在漳平市委、市政府的扶持下,漳平市农民漆画院成立了,画院举办培训班,组织农民画家开展漆画创作,举办农民漆画展,激发了作者的创作活力。一年多时间里,漳平农民漆画学习与创作呈现快速上升的良好态势,农民漆画作者目前有28人。
农民画和漆画两种艺术形式的融合,让漳平的农民画画家们找到了新的方向和起点。“农民画做成漆画,不仅视觉上档次提高很多,经济价值也提升了,创作的路子越来越宽。”吴玉环说,去年9月“喜迎十九大 漆彩绘乡野——中国农民漆画展”上,有20多名画师的漆画作品与台湾文化公司签订了合同或开发意向书,开发手机壳、抱枕、彩色玻璃、宫灯等产品。
“漆的表现力很强,在创作中往往能给我们带来意外之喜,最重要的是,与漆艺的结合带来了创作的无限可能。”农民漆画画家王天德也兴奋地说。2012年,王天德开始学习农民画,现在只要有空,他就会到漆画院。“相比农民画,漆画更有挑战性和难度,创作时间也要翻倍,这让我感到新奇。”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漳平农民漆画发展取得可喜成绩,不仅两幅作品在由中国美协主办的农民画作品展中获优秀奖,吴玉环和刘文英的漆画作品被省美术馆收藏,作为福建省的文化品牌,农民漆画还多次参加一些重要的文化交流活动。2017年初,中央美院院长、中国美协副主席范迪安带领中国美协写生团一行来到漳平市农民画院漆画创作基地时,也充分肯定了漳平农民画群体在农民漆画领域先行先试的成果,范迪安执笔题下“中国农民漆画中心”。
如今,漳平已被列入省农民漆画基地项目,漳平农民漆画申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省艺术馆也借势国家扶贫开发和“一带一路”建设,对推广发展农民漆画开始进行中长期规划,由此,漳平农民漆画走出福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又多了新机遇、新期待。
关键词:
漆画
漳平市
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