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影片/最佳导演: 《水形物语》
《水形物语》时爱情故事典型模式的内核,披上"人兽恋"重口味外衣,以黑暗通话的故事呈现。依然是相爱的人因为种种限制不能在一起,契合了当下因为时代剧变产生的爱情困境,如因阶级差异、文化认同(种族)、性别文化(同性恋)、代际差异(逼婚)等不能在一起,这部电影成为了好的抚慰,触动千百年来对爱情的本能支持、共鸣与感动。爱情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很难在一起,从来没有秀恩爱的电影成为经典,哪怕在温馨。

最佳男主角:加里·奥德曼《至暗时刻》
是我觉得获奖片中最好的电影,对人物性格的复杂刻画非常到位,通过性格与他人评价的逆转形成戏剧性,丘吉尔不是神,也是普通人,他的坏脾气,他抽烟喝酒的"坏"习惯,他也曾绝望害怕和怀疑,也曾在和谈的诱惑面前犹豫不决,配上给力的表演,显得真实立体,地铁民意调查的大逆转,从艺术角度看是败笔,但是老百姓最喜欢和感动的桥段。电影的背景是全球民主衰落的今天去历史中寻找勇气。
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三块广告牌》
从电影技巧来说,这部电影非常精良,画面配乐大爱,但电影喜欢不来,其实比较符合发达国家语境,一种发展放缓带来秩序败坏与挣扎无力,唯有极端形式方能挣脱,所以结尾时的路上我觉得很燃。突发事件(强奸案)如同石块投入死水,两位性格极端的主角(最佳女主、最佳男配)从此踏上自我救赎之旅,并迎来和解,"寻找"是故事也是人生的根本动力,凶手、真相或目的都不重要,重要的走出了"死水"。
最佳改编剧本:詹姆斯·伊沃里《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LGBT在舆论上非常凶猛,使得相关影视作品备受好评,对观念的改变大有裨益,但是成为政治正确就有点太过强势(包括METOO),但是事物蓬勃发展时泡沫再所难免,总是好事。电影本身是典型的欧洲电影,还在为生存挣扎的文艺青年看到文化家庭好生羡慕,电影比较好的在于对情欲表现的适当,太纯则太假,情色味太重,则需要主题或情节支撑避免流俗,清新唯美恰到好处,难怪成为文艺青年的最爱。最喜欢父亲最后的那段话:
每开始一段新的感情,我们能给予的便更少。但是为了让我们不要有感觉而不去感觉任何事情,是多么的浪费。...。让我们开诚布公,我也许曾经接近,但我从来没拥有过你们拥有的。总有些什么在阻挠我,或是挡在我面前。如何过一生是你自己的事情,你只要记住。上天赐予我们赋予我们的身体和心灵只有一次,而在你领悟之前,你的心已经疲惫不堪了。至于你的身体,总有一天,没有人愿意再看他一眼,更没有人愿意接近。现在,你充满了悲伤,痛苦,现在,你别让这些悲伤痛苦消失。也别丧失你感受到的快乐。
最佳动画长片:李·昂克里奇、阿德里安·莫利纳《寻梦环游记》
一碗醇美的鸡汤,反功利时代的成功学,标榜东西方共同认同的家庭价值,抚慰了中国离开大家庭和乡土的无根一族,最后,梦想与家庭和解,落魄者到名人更流俗,但是满足大团圆结局的需求。电影本身精彩,好看,皮克斯想象力惊人,歌好听,适合与家人一起看。
最佳视觉效果:约翰·尼尔森、格德·奈福兹、保罗·兰伯特、理查德 R·胡佛《银翼杀手2049》
披着科幻外衣的文艺片,画面品质不错,镜头配乐大赞,关于人的自我实在性的思考,终极主题:我是谁?关于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的反思,最后反转拔高主题,主角并非"主角",自我实在性再次崩溃,结尾太突兀,为续集留下了空间,剧情缓慢冗长,憋尿难受。
最佳音响效果:格雷格·雷迪克、加里 A·里兹、马克·威因嘉顿《敦刻尔克》
依然在宏大叙事中聚焦个体,历史结局的确定性,只能把悬念的放在个人不确定性的命运之上,通过绝境中的绝望和挣扎表达人性与希望的主题,落到具体事件就是回家(回英国),但是一次次的绝望,让英吉利海峡比星际穿越更遥远。情感克制,通过最后的希望释放压力依旧的情绪,使用"峰终理论"原理让高潮保留美好记忆。弱化情节和对白,强化通过电影语言(表演、机位、画面、配乐、色调)来表达,商业电影艺术化的尝试,但也降低了精彩程度。
关键词:
格高
奥斯卡
最好